近1200只理财产品兑付收益“不达标”,众多银行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华夏时报 记者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回忆起第一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达标场景,小涵(化名)仍历历在目,近只基准“我当时就觉着,理财理财银行推荐的产品产品理财产品好,我不应该存钱”。兑付
彼时,收益小涵还是众多一个基本没有金融理财知识的“理财小白”,抱着存款的银行业绩目的走进了一家银行,在“预期收益率”的下调吸引下,“懵懂”地购买了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比较一款理财产品。
小涵只是不达标一个缩影。资管新规实施以来,近只基准许多投资者尚未走出银行理财的理财理财“刚兑”印象,将业绩比较基准误认为是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也难以接受产品的兑付净值波动,因此关于“收益率未达标”的投诉量高企。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的12380只封闭式产品中,有近1200只产品到期收益未达业绩比较基准线(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占比达9.42%。
8月3日,中银理财再次下调了旗下一款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而近几个月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将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多为固收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占少数。
“预期收益率”
抱着存款的目的走进北京东四十条地铁站附近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小涵,彼时还是一个“理财小白”,在银行内一位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在App上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
“我至今都不知道那个人是不是银行工作人员,因为我记得产品合同的签约方和银行并不是同一个名字。”小涵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第一次买理财产品时的情况时说。
“那个工作人员和我说,这个产品不仅利率比存款高,而且优点在于随存随取,打破了银行定期存款的资金束缚。我听完就觉得,他这个产品好,我不应该存钱。”小涵回忆到,该工作人员和他说收益率可以达到3.28%,比大额定期存款利率还高,而且是PR2风险等级的产品,“等同于存款,没有风险。”
小涵根据提示进行了理财风险等级测评,最终显示为PR1。于是,该工作人员又向她推荐了另外一款相匹配的产品,利率相对于存款还是有优势,“虽然最终我没亏损,但后来在群里看到一个律师提到有冒充银行卖理财的,我才紧张起来,因为我记得合同上签约的名字不是银行。”
记者了解到,小涵购买的理财产品签约方实际上为该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不存在冒充银行卖理财的情况,但这却进一步暴露了小涵这一类型的投资者对银行理财市场的不了解。
实际上,像小涵一样“懵懂”情况下购买了理财的人不是少数,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众多投资者投诉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达“预期收益率”甚至亏损。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然而,众多投资者却尚未从“刚兑”的印象中走出来,难以接受理财产品亏损、未达“预期收益率”。也有银行理财经理将业绩比较基准等同于“预期收益率”向客户销售,未向客户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一步加深了客户的误解。
银保监会《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占总投诉量5.1%,约3872件,位列投诉业务的第3位。
而近几个月来,多家理财子公告下调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8月3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拟于2022年8月9日起对“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产品(下称“稳富007”)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即:由2.70%-4.00%(年化)调整至2.50%-3.80%(年化),即在原业绩基准基础上下调了20个bp。
稳富007是一款固收类产品,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期限类型为1-3个月(含),2021年8月4日成立,成立之初募集规模达17.77亿元。记者注意到,该产品成立以来未发生亏损,净值较稳定增长。截至8月5日,该产品净值1.0367,收益率3.67%,超过调整前后的业绩比较基准中枢(3.35%、3.15%)。
这不是中银理财第一次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中银理财旗下的稳富系列、(7天、6个月、9个月、1年、2年)最短持有期固收/固收增强理财产品、欣享天添、(3个月)最短持有期混合类理财产品等多款产品均公告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
而不同于稳富007的收益率大多数时间高于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存在着兑付收益“不达标”的情况。如中银理财的(1年)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强理财产品、(2年)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强理财产品、(3个月)最短持有期混合类理财产品等等。根据南银理财通数据,其中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仅在较短时间内高于业绩比较基准。
此外,其他理财子公司也有多款产品将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如浦银理财的利多多公司理财产品、悦盈利系列6个月定开型的A、H、G、W、J、S、Q、I、F、U、T款、金鼎十四月封闭9号等。招银理财的招睿月添利(平衡)2号H款等。
银行理财市场细分发展
密集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原因几何?投资者应如何看待?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认为,金融机构自身对理财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在加速分化,理财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格局正逐渐形成。
在理财子公司方兴未艾之前,我国的理财市场就已经初具规模。但彼时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收益率、期限、产品标的、底层资产等等几乎大同小异,市场主要比拼的是各理财单元的营销实力。如今,市场净值化发展、外部监管趋严与内部管理细化,银行理财子需要在细分市场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下调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就是相较于几年前理财产品市场结构化刚兑而言非常具有‘市场化’特性的操作方式。”陈佳表示。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罗皓瀚指出,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计算基于多项指标,部分产品该项指标的下调也会有基于实际经济动态的考量。
“综合来看,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除了与宏观利率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基本面、国内金融改革引致理财产品市场变迁之外,还涉及到理财子具体的产品设计能力。”陈佳向《华夏时报》记者直言,由于今年是理财新规执行第一个财务年,许多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落地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诚然,也有一股份行理财子的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成立较早,仍为预期收益型产品,不符合监管的净值化管理要求。因此,可通过下调其业绩比较基准降低部分投资者收益预期,进而降低对应产品的募集规模,达到产品逐步清退的目的。
但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虽然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但仍有近9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可以达到银行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线,甚至超4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了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实现了超额兑付。
而银行理财市场的业绩比较基准整体也处于下行阶段。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新发封闭式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平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9%,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2%,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责任编辑:综合)
-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近日,广东省发改委官网发布消息,原则同意东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节能报告。报告显示,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高压电气、电源、电控、电机、精工、变速器、发动机 ...[详细]
-
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显示:受疫情阶段性影响 物流业运行回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2日)发布的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8.7%,较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分项指数也多有回落。指数走势变化显示,3月份受全国多点散发疫情和地区防控政策差异影响,物流供需增速趋 ...[详细]
-
建业仍在努力自救:与万达商管合作将获7亿元 代价是旗下商业项目10年运营权
去年因水灾和疫情曾发出求救信的河南房企建业,仍然在努力自救。界面新闻获悉,近日建业集团与万达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旗下商业项目运营权合作达成一致。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将全部商业项目以整体运营管理模式 ...[详细]
-
来源:期货日报本周五,石领涨黑色系商品。截至收盘,除铁矿石大涨超3%以外,涨近2%,也收涨2.09%,盘中一度突破4000元/吨关口。与铁矿上涨的逻辑类似,焦炭的强势主要得益于对钢厂复产的乐观预期。物 ...[详细]
-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11月19日,中国外贸信托正式发布《中国家族信托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了我国家族信托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客群及需求、信托金融服务及行业发展、海外经验等多个维度梳理 ...[详细]
-
4月1日晚间,300692.SZ)率先披露沪深两市首份2022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33.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39.93万元,同比增长41.4 ...[详细]
-
记者:肖春飞、杨金志、何欣荣、周琳、杨有宗、袁全、朱翃、周蕊、龚雯、王辰阳、丁汀、陈杰、杨恺19时3月31日19时,一场冷雨给上海添上几分寒意。苏州河畔中远两湾城第二居民区党总书记邵建萍放下盒饭,声音 ...[详细]
-
“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微医数字化慢病管理成效显著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互联网+医疗健康”如何助力慢病管理?数字医疗主导的区域医疗改革怎样成为新医改示范?这其中,又映射出我国数字健康哪些发展趋势?3月31日,微医高 ...[详细]
-
上个月,92%的房主在出售房屋时被迫接受了“一些对买家更有利的条款”一位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过去两年市场“主要”偏向于卖家,购房者正在重新获得一些购买力。在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中,92%在过去一年内出售房 ...[详细]
-
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4月至7月底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市监检测发〔202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为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严肃查处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检验检测市场环境,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于2022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