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来沪上班 沪滇劳务协作助青年就业增收
□记者 杨有宗 上海报道 机器包好的走出作助包子,一个个整齐码放在托盘中,大山滇劳一盘15个。沪上23岁的班沪独龙族姑娘迪松芳等候在流水线旁,她的青年工作是将这些托盘放置在身后的货架上。 对于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来说,业增迪松芳所做的走出作助,是大山滇劳众多生产工序中的一个简单环节。但对迪松芳来说,沪上这简单的班沪一步,也是青年她融入上海这座城市坚实的一步。 迪松芳的业增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距离上海有2000多公里,走出作助是大山滇劳“直过民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曾经长期与世隔绝,沪上贫困现象突出。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沪滇劳务协作,上海市浦东新区与云南省怒江州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据介绍,浦东新区人社部门推荐了一批适合怒江州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怒江州人社部门则深入社区、村居,将就业岗位送给务工人员,并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指导。 “来到上海,我可以赚更多的钱。”迪松芳的想法很朴实,当怒江州干部把来上海务工的信息发到微信群里时,她没有犹豫,想要抓住这个机会。 今年8月,迪松芳和自己的堂弟迪志光,还有另外两名小伙伴离开西南边陲大山,来到上海浦东,开始了在清美集团的工作。 “我现在每个月收入有6000多元。”迪松芳说。尽管现在已经熟练掌握技能,但刚开始工作时,迪松芳还是花了不少时间适应。“害怕摆放慢了,影响别人工作,总想做得更好。” 为了帮助独龙族员工尽快适应,清美集团也想了很多办法。“我们把一道工序拆分成两到三个环节,新来员工只需要做其中一个环节即可,降低了难度。”清美集团人力资源中心总监赵建琛说。 目前在清美集团工作的少数民族员工,除了独龙族,还有白族、彝族等。和迪松芳一样,他们一开始大多数从事包装、分拣、搬运等难度相对较低的后道工序。 随着员工逐步适应,清美集团还会培养他们从事面点等前道工序。清美集团党委副书记征伟德说:“一方面,我们希望他们能成为技术骨干;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中能成长起一批管理者,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接收怒江州务工人员200多人,入职企业包括清美集团、松下微波炉等。 工作上逐渐得心应手,迪松芳和小伙伴们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闲暇时到外滩、转一转、看一看。她说:“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贾跃亭造的新车又要延期!法拉第未来三季度净亏收窄至1亿美元
- 张家栋:“印太防长会”搞不成军事排华布局
- 欧洲首现猴痘死亡病例 哪些人群会引起严重疾病?
- 缅甸仰光市政厅发生爆炸 伤亡情况尚不明确
- 万科A:拟新增不超过500亿元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授权
- 联合国副秘书长:结束俄乌冲突前景黯淡
- 百花奖获奖名单出炉 “沈腾海清0票”上热搜
- 热门股将被大笔减持!减持市值达8.7亿元
- 多家养老保险公司聚焦主业 相关个人养老金产品有望年底上线
- 拜登“十连谢”,韩媒激动
- 31个省份新增确诊病例连续5天持续下降
- 饶毅翻出自己27年前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并这样评价尹烨
- 中金:维持网易-S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199港元
- 停止拿中国说事!赵立坚用成语回应特拉斯涉华叫嚣:“作茧自缚”
- 有的出于巩固控制权需要 有的为了“输血”上市公司 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热情升温
- 大麦植发赴港IPO:毛利率高达70%,开拓“养固一体化”模式
- “线上盲盒”引发乱象,专家建议有序规范避免投机
- 深交所总经理工作报告:将贯彻落实注册制改革“三原则”积极推进全市场注册制准备工作
- 我国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体检”,发现哪些神奇生物?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朱玉:中小企业要借助外延输血激活自主造血、转型升级
- 搜索
-